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宏觀上看,鋼鐵行業面臨兩大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產能嚴重過剩,二是嚴重依賴進口資源。如果僅僅立足國內,這兩大問題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的。
鋼鐵工業相對于國內需求,產能過剩是多年來一直存在的事實。經濟危機以前每年都有數千萬噸的鋼材出口,2007年超過6200萬噸,經濟危機發生后的2008年仍出口鋼材近6000萬噸。大量的鋼材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產能過剩的矛盾。然而2009年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加之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鋼材出口量下降到2460萬噸,而產能卻有大幅度增長。雖然當年國內需求有所增加,仍然使產能過剩的矛盾變得十分突出。
從目前世界經濟形勢判斷,短期內世界經濟不可能完全恢復。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已經從這次金融危機中意識到制造業的過度萎縮削弱了經濟的根基,加之西方工會力量的影響,在保護和重建制造業問題上已經形成共識。貿易保護措施會繼續延續。因此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靠大量出口鋼材來平衡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
對進口資源的嚴重依賴是另一個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2009年進口鐵礦石6.3億噸,對進口礦的依賴程度達到70%。三大礦業巨頭壟斷世界鐵礦石市場。今年提出加價100%甚至更高,還要改長協價位短期議價。其實雙方都很清楚,由于嚴重地依賴進口礦,無論如何加價,最后中方都得接受,沒有其他選擇。國產礦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短期內都沒有可能實質性地替代進口礦。近年來一些企業到國外去投資找礦,目前看來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方面是由于礦產屬于戰略資源,一些國家對中國公司控股礦山疑慮頗多。另一方面是由于礦山前期建設耗資大,周期長,遠水難解近渴。因此中國鋼鐵行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對進口礦的依賴。所能做的只有盡量增加國產礦的供應,降低國內的鋼鐵產能以減少礦石進口,以及多渠道進口礦石,減少對三巨頭的依賴。
鋼鐵工業是物流量非常大的行業,日常生產中有大量的原料和產品運入運出。鋼鐵企業選址的原則是或靠近原料所在地,或靠近市場。中國鋼鐵行業每年從南美和澳洲運入數億噸的礦石,又向北美、歐洲和世界各地運出數千萬噸的鋼材。同時還要消耗我們并不富裕的能源和寶貴的水資源,犧牲賴以生存的環境。即使沒有礦石漲價,即使沒有貿易保護,這種經營方式也不是最經濟和最佳的選擇